尼古丁依赖
我的检测结果 以上呈现了与该特征性状相关的基因位点检测结果,不同基因位点对性状产生的作用及影响程度不同
我的基因型 | 基因位点 | 基因名 | 基因型 | 性状描述 |
rs1051730 | CHRNA3 | GG | 产生尼古丁依赖的几率稍低 | |
GA | 产生尼古丁依赖的几率一般 | |||
AA | 产生尼古丁依赖的几率稍高 |
*基因只是影响性状的一部分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包括成长环境和个人选择等,并且该检测无法包括所有与该特征相关的位点,因此该结果解读不能作为医疗诊断的依据。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其本质是尼古丁依赖。卷烟、雪茄、烟斗燃烧所产生的烟雾以及无烟烟草中均含有尼古丁,吸烟是将尼古丁摄入身体的迅速、有效的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发病原因
尼古丁主要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尼古丁受体发生作用而改变多种神经递质的传递,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s)。nAChRs有多种不同的亚型,其中α4β2型与尼古丁依赖的关系最为密切。参与尼古丁依赖形成和维持最重要的脑区是中脑多巴胺系统(meolimbic dopamine system,MLDs)。该脑区主要由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和杏仁核(Amygdala)等组成。尼古丁与脑内nAChR结合后激活VTA的多巴胺神经元,促使NAc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
尼古丁同时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这一特点使得尼古丁可以被身体组织迅速吸收并通过多种方式进入血液(例如经口腔、皮肤黏膜、胃肠道或肺部毛细血管床)。吸烟后10秒内,尼古丁就会迅速到达中枢神经系统,使吸烟者感受到令人愉悦的快感与放松感,还能使吸烟者缓解压力、增加警觉性、集中注意力等。进入身体的尼古丁约80%~90%通过肺部、肝脏及肾脏代谢,其中以肺部为主,还有约10%~20%以原形通过尿液排出。细胞色素P450酶可将尼古丁转换成多种效力较低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可替宁(cotinine),此外还有尼古丁亚胺离子、二烯烟碱及去甲烟碱。
大部分吸烟者之所以按一定的频率吸烟是为了维持其血液中的尼古丁浓度(30mg/L~50mg/L),从而避免因血液中尼古丁水平过低而产生戒断症状。
临床表现
吸烟者对尼古丁产生依赖后,躯体上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症状,行为上表现为失去控制,具体为:
(1)耐受性增加:多数吸烟者在首次吸烟时不能适应烟草的味道,因此在开始吸烟的一段时间内,烟量并不大。但随着烟龄的增加,烟量也会逐渐增多。
(2)戒断症状:停用烟草后,体内的尼古丁水平会迅速下降。通常在停用后的一天内开始出现戒断症状,包括渴求、焦虑、抑郁、不安、头痛、唾液腺分泌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体重增加。戒断症状在停用烟草后的前14天内最为强烈,大约1个月后开始减弱,但一些患者在特定环境下对烟草的渴求会持续1年以上。
(3)失去控制:多数烟草依赖患者知道吸烟的危害,并有意愿戒烟或控制烟量,但经多次尝试后往往以失败告终,部分吸烟者甚至在罹患吸烟相关疾病后仍不能控制自己,无法做到彻底戒烟。
治疗方式
目前已有能够明显提高长期戒烟率的有效治疗方法,包括戒烟的简短建议、药物治疗、戒烟咨询及戒烟热线。临床医生要将对烟草使用和依赖的治疗整合到日常临床实践中去,使每位吸烟者在就诊时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戒烟治疗。
参考文献:
1.Thorgeirsson T E, Geller F, Sulem P, et al. A variant associated with nicotine dependence, lung cancer and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J]. Nature, 2008, 452(7187):638.
2.Kaur-Knudsen D, Bojesen S E, Tybjærg-Hansen A, et 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polymorphism, smoking behavior, and tobacco-related cancer and lung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cohort study[J].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1, 29(21):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