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阴道部及宫颈管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 在世界范围内, 女性宫颈癌发病率位居生殖器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而在发展中国家, 女性宫颈癌发病率、 死亡率均高于发达国家。与其他癌症相比,宫颈癌多发于中年妇女,而此阶段正处于女性事业上升或照顾家庭的重要时期。罹患宫颈癌将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经济和心理负担。
患宫颈癌的风险指数为1.00倍
人群平均风险指数:1.29倍基因位点 | 基因名 | 我的基因型 |
rs2516448 | 基因间 | 未检测到 |
rs3117027 | HLA | 未检测到 |
rs13117307 | EXOC1 |
CC
|
rs8067378 | 基因间 |
AA
|
rs4282438 | 基因间 | 未检测到 |
rs9277952 | 基因间 | 未检测到 |
在我国, 宫颈癌属于常见多发的妇科肿瘤,排行榜首。根据 WHO《World Cancer Report 2014》统计数据显示, 2012 年全球宫颈癌新发52.8 万例,死亡 26.6 万例,其中我国分别占 11.7%和 11.1%。近年来, 由于各种理化及生活方式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妇女患宫颈癌的数量在逐年上升。宫颈癌症状(异常阴道流血最常见)出现三个月后就诊的患者多数已经处于癌症晚期。
病毒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病因。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宫颈癌伴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性行为、分娩次数、经期卫生不良、避孕药使用等也是其发生的原因。此外还有宫颈癌遗传易感性家族聚集现象, 如果家族中的女性长辈有宫颈癌患病史,下一代女性应认真做好相关筛查和防护。
2. 注意性卫生,平时应注意外阴及内裤的清洁,注意经期卫生,不要性紊乱也能有效地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3. 勤洗手,饭前饭后,大小便后要洗手。勤洗手是有效防止疾病传播的手段。
4. 穿着透气、宽松的纯棉内裤,霉菌易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存,因此应该穿着透气、宽松的纯棉内裤,可以防止霉菌的发生。
5.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要积极,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加上缺少运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6. 多食蔬菜及水果,各类生菜、深绿色蔬菜及水果,也对不同癌症具预防效果。据专家研究,六至七成癌症是可预防的,其中三至四成可从饮食调整来改善。
7. 摄入较多胡萝卜会降低其宫颈癌的危险性。
2. 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有多个的人群,有学者认为这和过敏反应有关。
3. 早年分娩、多产、生产过密人群。 由于多次分娩使激素水平反复波动,分娩时宫颈撕裂,易患宫颈癌。
4. 男性的性伴侣疾病。 如果女性的性伴侣或前妻患有宫颈癌,则现在的女性的宫颈癌发病率比正常人增加 5 倍。犹太妇女患宫颈癌较少,这可能和犹太男性早年割包皮有关。
5. 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人群。 肾移植和肝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妇女,其宫颈上皮对病毒抵抗力下降,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易发生宫颈癌。
6. 有宫颈病变、子宫内膜癌、阴道癌和外阴癌等病史人群。
7. 吸烟、吸毒人群。 有证据表明吸烟与宫颈的鳞状上皮癌有关,吸烟较多女性,其宫颈癌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MICA :MHCI 类链相关蛋白 A(MICA)是非经典的 HLAI 类分子,是一种可受应激诱导的蛋白质分子,其表达形式和水平的变化与机体免疫功能、尤其是抗肿瘤抗感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在机体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如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和调节、移植排斥、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和限制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功能主要表现在 4个方面: ①辅助提呈内源性抗原,在胸腺进行 T 细胞识别选择。 ②辅助递呈外源性抗原,引发免疫反应。 ③辅助调节免疫应答,反映不同个体免疫应答的差异。 ④诱发自身或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EXOC1 :编码蛋白是胞外复合成分,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塑和囊泡运输相关。
GSDMB :是 gasdermin 家族成员之一,编码多种转录异构体,参与调控上皮细胞凋亡,在促进或维持上皮细胞的终末分化状态中具有重要作用。
• 基因只是影响性状的一部分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包括成长环境和个人选择等
• 该结果解读不能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2. Vargas-Hernández VM, Vargas-Aguilar VM, et al. Primary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Cir Cir. 2015.pii:S0009-7411(15)00121-8.
3. Zeng XT, Xiong PA, et al. Passive smoking and cervical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based on 3,230 cases and 2,982 controls.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2; 13(6): 2687-93.
4. Kapeu AS, Luostarinen T, et al. Is smoking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within Nordic biobanks. Am J Epidemiol.2009; 169(4): 480-8.
5. Rajkumar T, Franceschi S, et al. Role of paan chewing and dietary habits in cervical carcinoma in Chennai, India. Br J Cancer. 2003; 88: 1388-93.
6. Shepherd JP, Frampton GK, et al. Interventions for encouraging sexual behaviors intended to prevent cervical cance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 (4): CD001035.
7. VanEenwy kJ, Davis FG, et al. Folate, vitamin C, and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1992; 1(2): 119-24.
8. Ribeiro AA, Costa MC, et al.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neoplasia: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fect Agent Cancer.2015; 10:16.